中新網山西新聞1月22日電 當前,“三農”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歷史性地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、廣度、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。
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,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,打造農業全產業鏈。2022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,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、要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;要激活蟄伏的發展潛能,讓各類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奮力拼搏。在脫貧攻堅中,國家加大對農村水、路、氣、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投入、重點傾斜,為農村產業提檔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。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決定性因素,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,讓農村沉睡的資源活起來,分散的生產要素聚起來農民增收的渠道多起來,才能不斷實現鄉村由“輸血”向“造血”的轉變。為實現鄉村振興提出以下建議。
一、要系統思維,科學謀劃。鄉村振興要針對性作出規劃,規劃先行是解決目前鄉村一級不會干和怎么干的問題,更是避免胡亂干的必然手段。應科學編制縣域內城、鎮、村體系規劃,強化縣城引領經濟發展的功能作用。在產業領域,縣級層面要根據各鄉鎮自然環境、資源稟賦、產業傳承、人口素質、發展現狀等等,統籌謀劃,因地制宜制定產業發展規劃。 國家及各幫扶部門投入較大,但落實到縣這一級,仍存在資金撒胡椒面,項目小而散的弊端,不能充分發揮集約效應。
二、要摸清底數,心中有數。在脫貧攻堅中,基本上每個村都有產業發展的項目,但在調研中發現,目前產生如期效益的比例相對不高。例如,某鄉鎮實施的幾個村級養殖項目,受制于經營管理、市場信息等因素,不能充分發揮作用。應加大力度,詳盡對這些項目進行清理匯總,納入下一步發展規劃中。
三、要激發動能,盤活資源。要在脫貧攻堅已有產業的基礎上,充分整合農村發展的各類人才資源,在發展的體制機制上進行改革,給予更多政策上的傾斜和支持,讓合適的人干合適的項目,充分激活用好沉淀資源、培育壯大各類發展主體。貧困縣絕大多數都以第一產業為主,要通過綠色農業和規;瘍蓚重要途徑,推動產業良性在農業基礎好的鄉村,引進農業龍頭企業,以延長產業鏈和提高商品率為突破口,著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,促進生產專業化、經營集約化、管理企業化,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、產中、產后諸多環節聯結成為一個完整的高質量產業鏈,全力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高質量發展。在農業基礎差、人口少的鄉村,鼓勵引導發展動力強、有發展潛力的能人參與原有項目的經營管理。比如說在養殖項目上,因優先考慮村中能人,給政策、給支持,將閑置的園區用起來。在有特色資源的鄉村,比如傳統村落、風光獨特的鄉村,鼓勵在外優秀人才、退休后的人員回村創業,帶動村級發展等。
四、要因地制宜,批次推行。鄉村發展有其規律,等不得但也急不得。等不得,因為鄉村各項建設明顯滯后于城市,需要加快建設步伐;急不得,因為各地農村情況千差萬別,無論是農民達成共識還是籌集建設資金都不可能一蹴而就,不能搞一刀切。選擇一批有條件的村打造試點,再輻射帶動一批具備一定條件的村,最后解決條件較差的村,逐批次進行。
五、要加大培訓,提升素養。加大農村各類崗位培訓工程,提高農民素質,使其在技能、綜合素養方面能夠在相應產業的發展中能夠爭取到更多的就業機會,從根本上縮小城鄉差距;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評優評先,樹立一批“好人先進”,使村民在富起來的同時,精神風貌也能有相應的提高。
總之,找準改革發力點,廣辟途徑、綜合施策,開拓創新、久久為功,我們一定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,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,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。(完)